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理论学习 > 正文 理论学习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作者:  来源:    日期:2023-09-05    浏览次数:

2023-07-14来源:河北日报作者:韩振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特性——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科学揭示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独特优势。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才能正确理解中华文明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而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担负起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文明的连续性指的是文明发展形态在时间维度上的纵向展开过程。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且延续至今的文明,对世界上许多国家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考古学等研究成果证实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纵观世界文明发展史可以发现,人类历史上曾经先后出现过数十种文明形态,如米诺斯文明、玛雅文明、迈锡尼文明、苏美尔文明等,但这些文明在经历了一个时期的辉煌后,或衰落,或消失,或融入了其他文明。只有中华文明延绵至今,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毛泽东同志说过:“一个民族能在世界上在很长的时间内保存下来,是有理由的,就是因为有其长处及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原因,就在于中华文明拥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独特的“精神内核”。这一“精神内核”让中华文明从始至终都富有创造力和生命力,成功应对了历史发展各个阶段的挑战,从而使中华民族可以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中华文明这种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性,为我们正确认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动因和内在遵循。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

中华民族是富有伟大创新精神的民族。《周易·乾卦·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里强调的自强不息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进取创新的力量源泉。《周易·系辞上》曰:“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周易·系辞下》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意思是事物发展遇到困境就必然要求变革,变革则能通达,通达则能恒久。《周易·杂卦》曰:“革,去故也;鼎,取新也。”意思就是说只有去除旧的事物才能使新事物得以产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持之以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国人民始终辛勤劳作、创新创造,发明了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在天文、算学、医学、农学等多个领域取得累累硕果,为世界贡献了无数科技创新成果,对世界文明进步影响深远、贡献巨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是中华文明这种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的创新性特性,为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

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显著特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多元一体、交织交融的融洽民族关系,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各民族牢不可破、和谐相处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虽然也曾经历了“分裂”和“统一”的更替变换,但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统一”始终是主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建立在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认同之上,植根于悠久的历史传统之中。在漫长的文明发展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铸就了追求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

中华文明的统一性特征还熔铸成了中华民族血脉中的家国情怀,在中华儿女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个人、集体、国家的命运都是紧密连在一起的。正是中华文明这种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华文明的统一性特性,为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坚实支撑。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文明之所以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具有强大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传承至今从未中断,从不具有排他性,而是在包容并蓄中不断衍生发展。通过古丝绸之路的交流,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地中海文明以及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相继进入中国,与中华文明融合共生,实现本土化,从来没有产生过文明冲突和宗教战争。”《礼记·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求同存异、和合共生、兼收并蓄的文化品格,古人强调的“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等观念就是这种文化品格的集中体现。

在长期的文明演进中,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不断碰撞、交流、融合,在取长补短、博采众长中丰富发展。正是中华文明这种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的包容性特性,为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内在机理和精神动因。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

追求和平是中华民族的内在品格。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和平理念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华儿女的基因里。崇尚“和合”是中华文明的核心诉求,比如《尚书·尧典》中的“协和万邦”,《礼记·礼运》中的“天下大同”。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和辉煌灿烂的文明,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从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等理念世代相传。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交流互鉴”“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一系列新理念新主张,正是中华民族和平性特征的时代体现。

求和平、谋发展,是中华民族从自身历史发展经验中总结出的政治智慧,也是中华文明贡献给整个人类世界的政治愿景。正是中华文明这种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中华文明的和平性特性,为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深层次和平基因与美好前景。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Copyright 2014-2016 球盟会qm9 - qmh球盟会亚博 All rights reserved

学院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中路58号(雁塔校区)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唐大道48号(临潼校区)

版权所属: 球盟会qm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