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理论学习 > 正文 理论学习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作者:  来源:    日期:2023-10-12    浏览次数:

2023-09-25来源:人民日报作者:俞峰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兴盛,必然伴随着文化传播力、文明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在世界上影响深远,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华文明在对外传播中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骨神韵、革命文化的刚健激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兴盛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得到充分彰显,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当前,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对我们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提出了新的使命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要部署,强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这不仅是重要战略部署,也是重点研究课题。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从而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中华文明有着一贯的处世之道,比如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有着鲜明的价值导向,比如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有着永恒的精神气质,比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有着内在的生存理念,比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等。字是方块字,魂是中国魂。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也决定着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原则就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同的文化立场深刻影响着实践主体看待文化问题的角度和方式。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就要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坚定文化自信、培育文化之根、筑牢文化之魂。尤其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要更加注重展示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让世界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要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融合世界各民族文化精粹,在广泛开展同各国文化交流、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中不断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以文化艺术来说,现代以来,我国文艺和世界文艺的交流互鉴一直在进行着,芭蕾舞、管弦乐、油画、电影、话剧、现代小说、现代诗歌都是借鉴国外又进行民族创造的成果,我国文艺也在与世界文艺的交流互鉴中不断扩大影响力。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就要坚定走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人类文明发展正确道路,大力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让中国故事更为生动、中国形象更加鲜活、中华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我们要搭建开放包容的文明对话平台,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我们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一方面,要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既在传播渠道方面掌握现有媒体和交流平台的传播特点,又在传播内容方面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为中国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提供学理支撑;另一方面,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充分运用各类传播方式,通过新形式、新手段、新途径,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Copyright 2014-2016 球盟会qm9 - qmh球盟会亚博 All rights reserved

学院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中路58号(雁塔校区)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唐大道48号(临潼校区)

版权所属: 球盟会qm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