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理论学习 > 正文 理论学习
发挥创新主导作用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者:  来源:    日期:2024-04-08    浏览次数:

2024-03-28来源:《红旗文稿》2024/6作者:李永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作出系统性阐释,两会期间进一步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变道超车”的根本动力,是我国在激烈的大国竞争中夺取制高点的战略举措,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发展阶段,必须充分发挥创新的主导作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和支撑力。

一、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把握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把握其创新的特点。这种创新性概括讲就是,新型劳动者利用新型劳动资料等作用于新型劳动对象,依托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构造新的社会分工和协作体系,创造社会新财富。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和新型劳动对象是构建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其中新技术是实践动力,新产业是发展载体,新的社会分工和协作体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社会组织方式。这些要素、内容和组织方式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创造社会新财富的强大能力。

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从多个方面体现出先进性。一是要素构成的先进性。新质生产力要素的先进性,主要呈现为掌握新科技的新型劳动者、智能设备等新劳动资料、数字空间等非物质化的新劳动对象等。这些新生产要素及其优化组合通过创新效应和结构效应可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推动力量的先进性。科学技术和新产业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力量。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前沿科技和颠覆性技术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牵引,以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升级为突破点,由此形成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产业基础。三是社会分工协作体系的先进性。在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中,企业和社会等需要依赖社会分工协作体系。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先进的社会分工协作体系支持。这里的体系是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生变量,是组织生产要素、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社会经济力量。

二、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是多方面的,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等,但科技创新地位和作用十分显要。”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的重要论述,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方式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充分发挥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包括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科学创新表现为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的创新,技术创新表现为技术发明、机器改良等活动,两者都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将科学技术划入生产力范畴并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产业创新通过打造新模式、培育新业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实际转化,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建设创新平台、完善创新机制激发社会的创新热情与活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具体而言,产业创新具备普遍性、社会化的特征,普遍存在于各个行业和领域,并且涉及多个社会主体的参与协作,能够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带来的生产力效应。产业创新会产生扩散效应,单个产业的创新会带动产业链的创新。马克思指出,一个工业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产业之间具备关联性,产业创新会沿着产业链条不停地泛起涟漪,例如,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电池技术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应地得到了推动,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提升,配套基础设施更加便捷、高效。产业创新能够推动产业链的整合优化,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产业载体。

发展方式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传统的发展方式往往以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虽然在短期内提升了生产力,积累了财富,但在长远看来破坏了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导致生产力的不可持续。因此,发展方式创新强调绿色发展,通过清洁能源技术的普及应用、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的发展、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有序进行、提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共享程度、鼓励社会参与和共治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支撑。

制度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挥制度优势,以制度创新推动生产力创新。制度创新既包括政府、市场、企业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又包括科技体制改革、市场体系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能够打破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创新潜能,激发社会创新活力,为社会创新提供稳定的环境和公平的竞争机会,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人才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力量之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体是劳动者,人是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最重要的因素。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战略科学家、高级工程师、高技能工人等组成的新人才体系。先进人才需要通过高质量教育和培训等方式掌握新科技,形成新技能,适用新生产,产出新产品,提供新服务。需要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培养具有高知识素养、强创新精神、高实践能力、宽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和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从而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三、多措并举发挥创新的主导作用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我们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多措并举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加快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大力推进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生产力的进步伴随着科技创新模式的迭代。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质态,常规性科技创新对其作用有限,必须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才能形成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动能。基础研究是突破式科技创新的源头,也是目前我国科技创新的短板。要以经济社会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为导向,加快建立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不断加大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力度,优化创新体系结构,从根本上破除我国基础研究“两头在外”问题,以基础研究牵引技术应用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要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科研机构、研究型高校和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通突破式科技创新从问题凝练到技术研发和成果产业化的一体化通道。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布局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当前产业创新必须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导,同时重视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新质生产力发展已经展现了强大的牵引作用,要完善有利于其健康持续发展的顶层设计,围绕其资金、技术和人才需求构建产业支持政策,同时不断延长和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补强其创新链的薄弱环节。未来产业目前仍处于技术储备和产业探索阶段,需要政府进行前瞻性规划和扶持,依托各地区现有的产业基础探索构建未来产业的产业生态。传统产业体量庞大,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要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培育传统产业在全球市场中新的竞争力。

以“双碳”目标为牵引,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生产力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从这一定义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身就是生产力的重要内涵。新质生产力是更先进的生产力,其发展也必然要求更加绿色和谐的生态观和发展观。首先,要营造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和创新的环境。绿色转型的支撑是绿色技术创新,要加强低碳环保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推动绿色低碳标准体系的完善和国际化接轨,引导企业绿色设计、绿色生产和绿色排放,提高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其次,要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绿色化转型。要加快传统产业的绿色化转型,规范重点行业能源利用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世界级的绿色产业集群。要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推进传统化石能源的低碳处理和高效利用,加快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提高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

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制度创新,加快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构建起与之适配的生产关系。目前,发展新质生产力仍面临一系列的体制机制障碍,需要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制度创新,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其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面向新质生产力的制度创新要坚持科技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多管齐下。在科技体制方面,重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国家系统布局和前瞻引领的作用,并以市场机制引导创新要素集成。同时,还要不断推进科技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和重大项目组织制度等基础制度改革。在经济体制方面,围绕政府与市场这一对核心关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深入推进宏观调控体系改革,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坚持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以现代化的治理体系保障新质生产力健康可持续发展。

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加快培养大批高质量的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者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首先,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大力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瞄准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前沿领域,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系统性的优化升级。加快培育大批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和高层次急需人才,为不断提升国家核心竞争能力提供战略资源,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支撑。其次,创新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完善人才使用、激励和竞争机制,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在各行各业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产业创新团队,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最后,塑造敢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尊重人才成长规律,营造宽容失败、包容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是各类人才大胆创新和勇于创新的社会条件。要为科研人才营造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为创业者提供风险防范和失败退出机制,从而为各类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创新创业空间。

Copyright 2014-2016 球盟会qm9 - qmh球盟会亚博 All rights reserved

学院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中路58号(雁塔校区)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唐大道48号(临潼校区)

版权所属: 球盟会qm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