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式现代化在生产力发展维度的理论确认。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指明了生产力发展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最终决定力量。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范畴,新质生产力蕴含着深刻的唯物史观依据。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理论既遵循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契合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新时代中国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与唯物史观形成了深层呼应。
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且把科学技术同生产力发展联系起来。从唯物史观的高度看,每一次人类社会的重大进步,都离不开生产力的跃升。随着历史发展阶段的变迁,生产力的“新”特征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马克思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人类社会就是在生产力变革的过程中不断进步的。
中国共产党人学习、实践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始终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高度重视以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泽东同志就深刻地指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胡锦涛同志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在传统生产力基础上的质态跃迁,是新时代先进生产力的重要表现形式。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为我们在新时代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导。
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辩证统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二者辩证统一。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形成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先进生产关系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马克思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考察社会历史现象,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创立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辩证法,即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恩格斯指出,“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的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辩证法的规律无非是历史发展的这两个方面和思维本身的最一般的规律”,基本规律之一便是“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新质生产力的“新”,关键在于生产力发展中的创新。而新质生产力的“质”,则是指一种先进生产力的质态。在辩证法视域中,由传统生产力发展到新质生产力的过程,是量变质变规律的生动体现。传统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基础,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前一个阶段。承载着传统生产力的传统产业不断转型升级的过程,属于形成新质生产力之前量的积累。当传统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其生产力构成要素实现质的提升,更为先进的生产力形态便会出现。正如恩格斯所说:“纯粹的量的分割是有一个极限的,到了这个极限,量的分割就转化为质的差别。”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的质态跃升,在辩证法视域中表现为质的飞跃。
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需要加快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将科技创新融入生产力各要素,对生产力要素加以创新性配置。科技创新孕育出新型生产工具,新质生产力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自动化制造设备等智能工具为劳动资料,尤其是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成为重要劳动对象。
积极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有利于激活新质生产力内蕴的社会生产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这进一步明确了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具体内容。在科技体制上,着力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在教育体制上,重视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深化改革,激励师生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担当起科技创新的重任;在人才体制上,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新质生产力注入高层次人才动能,培养掌握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的高技能人才。简言之,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注重科技创新在激活新型生产要素、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中的关键性作用,建立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关系,推动生产方式创新。
推动社会生产方式创新发展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生产方式,是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的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要保持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特别要以科技创新为内在推动力,不断演化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深刻理解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在提高生产力方面的关键作用。
近代以来的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带来生产力的极大提升,不断推动生产方式革新。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蒸汽机发明和机器技术应用为主要标志,表现为以机械动力替代人力、畜力,实现了生产方式的机械化。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动机发明和电力技术应用为主要标志,实现了生产方式的电气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电子计算机发明和互联网使用为主要标志,实现了生产方式的信息化。当前,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它以人工智能为主要标志,涉及生物技术等诸多高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将全面实现生产方式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必将推动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
唯物史观强调,物质资料生产是一切历史的前提,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上层建筑的基础。这意味着不同的生产方式将引领社会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并决定着社会结构和文明形态的变化。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演进,不仅驱动着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也是各种文明形态兴衰交替的根本原因所在。这些矛盾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不断解决,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进步,进而引发文明形态的嬗变。
当前,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与应用,改变了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体现着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深度融合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因此,我们要在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形成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