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史学习教育 > 正文 党史学习教育
赣水那边红一角
作者:  来源:    日期:2021-08-28    浏览次数:

2021年08月06日10:19 | 来源:江西日报

东固曾被陈毅元帅誉为“东井冈”,这里崇山峻岭,修篁翠竹,云海雾凇,高山田园,峡谷平湖;从这里走进历史的深处,原来是一片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承井冈山星星之火,下联中央苏区燎原之势。1929年2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转战赣南,来到东固革命根据地,举行了著名的“东固会师”;这里成为红一方面军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主战场之一,朱毛红军转战赣南闽西的出发地,奠定了创建中央苏区的牢固基石。

“偏师借重黄公略”

青山有幸埋忠骨,“朱毛彭黄”的红军领袖之一黄公略,长眠于这片红色土地整整90周年,这位英年早陨的将星,其精神之光,永久闪烁在白云山之上。

1929年冬,党中央派他到赣西南工作,他遵照党的指示,以当地红二、四团为主力,与永和纵队、延福纵队、富田纵队、十纵队合编成工农红军第六军,任军长,陈毅和毛泽覃先后任政委。不久,红六军改为红三军,从此他一直担任红三军军长,赣西南由原来零星的红色割据地,很快发展成为有统一领导、连成一片的红色革命根据地。

1930年7月,毛泽东在马背上吟诵了一首《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洋溢着毛泽东对黄公略革命功绩的高度评价和热情赞扬。黄公略写的《游击战术》为红军游击战术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经验,当时赣西南等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是游击战争理论实际运用的范例。就在那年的7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红十二军再次来到赣西南,与红三军汇合,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开展了轰轰烈烈、摧枯拉朽的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斗争。

“天兵怒气冲霄汉”

1930年10月15日,蒋介石任命的第一次“剿共”前敌总指挥兼十八师师长张辉瓒,率部从南昌出发乘船至樟树,一星期后经崇仁、龚坊等地,于11月19日到达永丰县城关恩江镇。这次蒋介石调遣十万大军,分三路纵队“围剿”红军,以张辉瓒的十八师打主攻,采取“分进合击、长驱直入、外线作战、猛进猛打”的作战方针。

骄横不可一世的张辉瓒根本不把“朱毛彭黄”放在眼里,他对随军记者说:“‘朱毛彭黄’号称五个军,实际只有三万人。朱毛在闽西赣东活动,留在东固的只是黄公略的第三军,它以当地游击队的两个团为基础,用的土枪、土炮、梭镖、大刀,实际是乌合之众。”

张辉瓒是湘军名将,比蒋介石大两岁,也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曾赴德国考察过军事。12月中旬,他率十八师所属五十二旅、五十三旅、五十四旅及直属队共一万三千人,浩浩荡荡经吉水直奔东固山。

1930年12月30日清晨,毛泽东和朱德率总部人员登上黄竹岭,黄竹岭在龙冈东二十里,山坡上有棵红枫树,树下有一间砖瓦房,原是个小杂货店,这时做了红军总指挥部。朱毛指挥红军,引诱张辉瓒部钻进设在龙冈的“布袋”。黄公略的红三军打正面,左路军罗炳辉的十二军在龙冈南面的万功山,堵住了张辉瓒西逃,彭德怀的红三军团和林彪的红四军从上固一线,压向龙冈,截断敌人的退路。

下午3时,红四军、红三军团从北面大山上压下来;红十二军从万功山上控制了开阔地。红三军从正面洪水一般朝敌十八师师部城功村席卷而来,顿时弹炮齐鸣、硝烟弥漫、号角震天,势不可挡,张辉瓒眼看大势已去,慌忙换上一套下级军官制服,钻进万功山东坡的茅草丛中。

红军在搜山中,不见了张辉瓒。战士们朝天开枪,高喊道:“张辉瓒听着,再不出来开枪啦。”这时,从前边山谷里的芦苇丛中,钻出一个浑身沾满杂草,胖得像个刺猬的人来,他并不举手。第一句话:“我就是前敌总指挥!”第二句话:“找你们军长黄公略!”第三句话:“找毛润之先生也行。”

“捉到张辉瓒啦,前头捉了张辉瓒啦……”成千上万的人们,传送着这个震撼山河的喜讯,一直传到黄竹岭总指挥部。

毛泽东和朱德喜出望外,这时,毛泽东脑海中突然涌出气势磅礴的诗句,就是传诵千古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毛泽东在总结这次战役时说:“连师长在内九千人全部俘获,不漏一人一马。”吓得其他几个师抱头鼠窜,当时江西省主席、“围剿”总司令鲁涤平电告蒋介石:“龙冈一役,十八师片甲不还。”

“横扫千军如卷席”

1931年2月,蒋介石在第一次大“围剿”惨败之后,又纠集二十万军队,以其军政部长何应钦为总司令,坐镇南昌,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大“围剿”。敌人鉴于第一次“围剿”冒进深入、全军覆没的教训,采取了“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战术,从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宁构筑了一条八百里长的战线。

当年4月敌人兵分四路向中央革命根据地推进,毛泽东坚持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战术,决定先打吉安富田地区较弱之敌王金钰部。5月16日战斗在富田打响。当日清晨,毛泽东、朱德带领红军总部人员到预设在东固附近白云山前小山村的指挥所时,与一股敌军遭遇,于是,先后转移到村后的白云山上。敌军发现后疯狂紧逼,向山上猛攻。红军总部的非战斗人员及伤病员都投入战斗,奋力抗击敌人的猛烈进攻,紧紧地钳制蜂拥而上的敌军。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震撼山峦的冲锋号吹响了,埋伏在附近的红军主力,从山上压向敌人,一举歼敌七千余人。红军首战旗开得胜,迅速转入反攻,由富田向东,奋力横扫,锐不可当。5月29日打下建宁,敌人“八百里战线”全面崩溃。毛泽东后来在《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中说:“十五天中(1931年5月16日至30日),走七百里,打五个仗,缴枪二万余,痛快淋漓地打破了‘围剿’。”毛泽东乘兴挥笔,为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谱写了又一首威武雄壮的凯歌《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好教后世继君来”

1931年夏天,蒋介石率领三十万大军,发动第三次“围剿”,从7月初开始,到9月初结束,两个月的时间,在中央苏区追击红军,采用“长驱直入”战略,大肆烧杀抢掠。毛泽东采用运动迂回战术,牵着敌人的鼻子走,黄公略率领红三军在老营盘,全歼国民党军第9师独立旅。然后,红军会合在东固南麓的方石岭,歼灭韩德勤五十二师,韩德勤装扮成伙夫,逃回吉安。

1931年9月15日早晨,红三军从罗坑向瑞金方向进军,经过东固南边一个叫六渡坳的地方。突然,三架意大利制造的达格佛斯飞机从天边急速飞来,低空盘旋侦察。黄公略一边指挥部队隐蔽,一边指挥机枪手对空射击,敌机发疯似的冲向六渡坳并射击,三颗罪恶的子弹瞬间穿过黄公略的右边肋下,卫生员立即赶来营救,但因在战地,无法输血和动手术。黄公略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他坦然对参谋长陈奇涵说:“参谋长,替我写封家信。家中有老母、妻子,还有一个没见面的半岁的女儿。以革命未成,高堂弃养为憾!”

毛泽东、朱德急忙从方石岭赶来看望他,下午7时30分,黄公略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临终前他断断续续地说:“就把我埋在东固,我喜欢这里的人民,喜欢这里的山和水。”毛泽东十分痛惜地说:“公略同志政治、军事都很强,死得太可惜了。”

9月16日下午4时,在兴国县的莲塘村,毛泽东亲自主持了黄公略同志的追悼大会。主席台两边是毛泽东手书的一副对联,对公略同志33岁的短暂一生,作了崇高的评价:

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而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降;

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从1930年10月到1934年10月,中央苏区共进行了五次反“围剿”战争,前三次都是毛泽东亲自指挥的,每次都取得了胜利,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毛泽东又写了一首词——《渔家傲·三次战争》,赞扬红军英勇战斗痛歼敌军的英雄气概。

万代传颂“东井冈”

革命老区吉安,西有井冈山,东有东固山,东固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坐标点”,是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同时期创建并存的根据地之一,它是链接革命摇篮井冈山和共和国摇篮红都瑞金的重要一环,从1929年夏秋到1935年3月,近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东固革命根据地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成为我党创建最早,经历时间最长的革命根据地之一。

赣水那边红一角,东固革命根据地核心区域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红军游击于赣西南广大区域,波浪式推进,以星火燎原之势发展壮大,包括现在青原区以及吉安县、吉水县、泰和县、兴国县、永丰县、峡江县、分宜县、渝水区的部分区域,近万平方公里,东固也成为坚固的革命堡垒,毛泽东同志后来回忆说:“如果当年没有东固一个星期的休整,红四军将被拖垮,更不可能开创赣南革命根据地。”因而,东固革命根据地是赣西南红军的孕育地、红四军转战赣南闽西的策源地,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地,它将永远载入党史和中国革命史,成为一代代人向往的圣地。

Copyright 2014-2016 球盟会qm9 - qmh球盟会亚博 All rights reserved

学院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中路58号(雁塔校区)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唐大道48号(临潼校区)

版权所属: 球盟会qm9